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安多片區瑪曲鄉風景圖。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創建辦提供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中華水塔”的生命之源,青藏交界的生態要地,位于那曲市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冰川、濕地和湖泊在此交織成天然水庫,滋養著萬物生靈;雪豹潛行、藏羚羊遷徙、黑頸鶴翱翔,6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此棲居,展現著生命的頑強與活力;冰芯里藏著氣候變遷的密碼,獨特的地貌記錄著地球演化的痕跡……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來,那曲市秉持“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持續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藏北高原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產、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
走進那曲市國家公園科研監測宣教中心,巨大屏幕上,姜根迪如冰川、藏羚羊棲息等景象實時呈現。
“目前全市重點區域已建成14個監測點,依靠太陽能供電和衛星傳輸,就算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寒冬,也能全天候實時監測。”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創建辦工作人員扎西歐珠點開監測平臺的屏幕,畫面里清晰地顯示著藏羚羊在草原上覓食的場景,“你們看,這是姜根迪如冰川,這是藏羚羊的遷徙通道……通過這個監測平臺,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公園候選區尼瑪片區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生態感知網絡,讓生態變化全程可視、實時可溯。”
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達19.07萬平方公里,唐北區域占4.87萬平方公里,覆蓋那曲市安多、巴青、聶榮3縣13個鄉鎮,約占公園總面積的1/4。
扎西歐珠介紹,“十四五”期間,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圍繞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調查、“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建設等重點工作,累計投入資金9.07億元,實施項目50余個。同時,通過聘用牧民管護人員2.96萬余人次,兌現生態管護資金2.8億元,讓牧民在守護家園的過程中實現增收,真正共享生態保護與發展的紅利。
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安多片區瑪曲鄉格拉丹東雪山。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創建辦提供
為精準監測記錄野生動物動態、實時掌握山川水源數據變化,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牽頭建成那曲市國家公園科研監測宣教中心,并于2023年投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平臺,為生態保護裝上“智慧天眼”。
“以前巡護全靠人力,數據記在本子上,記不全還耗時費力。現在通過這個平臺,既能實時掌握藏羚羊等物種的遷徙情況,也能監測當地冰川、草地等自然資源的動態變化,一旦發現火情或人類違規活動,系統會自動預警,我們能第一時間調度管護站人員前往處理,巡護效率大幅提升。”安多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杜鵬程深有感觸。
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以科技為翼,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輔相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生動詮釋著那曲市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
在科學監測的支撐下,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扎實推進精準治理,成效顯著。自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唐北區域已恢復河湖植被5773.52畝(1畝≈0.0667公頃),修復退化草原193678.41畝、退化濕地259929.83畝、沙化土地24820.48畝,鼠害防控164207.65畝,冰川雪山封禁保護500000畝……區域水涵養能力與生態功能顯著增強,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這片家園繁衍生息。
在推進生態治理的同時,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堅持以人為本,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之路。通過設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讓牧民從草原利用者轉變為守護者。今年,6102人享受該政策紅利,每人每年可獲1.2萬元收入。
“水源保護是天大的事,保護不好,草長不好,牛羊養不活,萬物都要受影響。”長江源頭的“長江第一戶”南扎一家世代生活于此,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隨著那曲市推進國家公園理念進牧區活動的開展,“守護長江源”成為他的行動指南。考慮到長江源頭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海拔極高、氣候極端,全年大部分時間不具備高頻次巡護的條件,他牽頭組建長江源生態保護隊,每季度組織隊員們進行一次深入巡護,遇到受傷的藏羚羊,就抱回家救治;看見垃圾,就彎腰撿起;碰到無關人員進入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核心保護區,就耐心勸返,用最樸實的行動守護著母親河的清澈。
安多縣雁石坪鎮那前瑪村的共產黨員地體,也牽頭成立了生態保護志愿隊,每月組織兩次巡護,全村108戶,戶戶參與。“這幾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巡護時發現非法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便立刻上報并協助制止,從那以后這里再沒發生過類似事件。”地體笑著說,現在大家的生態保護意識都提高了,巡護時遇到游客,還會主動給他們講解生態保護知識,“現在的智能化巡護模式,巡護效率更加顯著,我們平時做得最多的就是撿拾被風吹散的垃圾,偶爾會救治受傷的鳥類、動物。”
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生態底色愈發鮮亮,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牧民生活在守護家園中日益改善。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的建設,正將一個個生態治理的“著力點”串聯成一張堅實的“保護網”,讓高原上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守護生態的力量。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