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近年來,城東區清真巷街道鳳凰園社區緊扣主線,以“黨建+治理+服務”為引擎,錨定“黨建統領、思想引領、服務引領、能力帶領”方向,推進“融心、融情、融魂、融力”“四融”計劃,打造互嵌式社區,將“四融”機制作為理念落地的“傳感器”,把“互嵌”理念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實現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將思想共識轉化為各族群眾攜手奮進的生動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實現“有形、有效、有感”,榮獲“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西寧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城東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居委會”。
黨建統領“融心”,錨定“主心骨”。社區黨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黨建深度融合,構建多元聯動格局。建強思想陣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三會一課”開展民族政策宣講、“四史”學習等活動,覆蓋各族居民超3000人次;聯合市區聯點單位及10家駐區單位成立黨建聯盟,形成“黨委引領、多方參與”合力。優化共居環境,通過“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升級基礎設施,創新“群眾點單、黨組織下單、黨員接單”模式,解決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入學等難題,推動各民族從“居住互嵌”邁向“情感相融”。完善聯動機制,建立“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四級機制,推行“黨員入格一網兜底”,累計解決民生實事150余件,以高效治理凝聚向心力。
思想引領“融魂”,構建“同心圓”。聚焦“空間、文化、心理、經濟”四維互嵌,以思想認同聚共識。空間互嵌優服務,設“石榴籽窗口”,安排精通民族語言骨干坐班;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維穩巡邏、便民服務,夯實共居安全基礎。文化互嵌強認同,依托“非遺·共富工坊”打造體驗中心,組建“石榴籽文藝隊”,借傳統節日辦文化活動,推廣“花花”傳統面點等非遺項目,以文化共鳴深化認知。心理互嵌聚共識,開展法律法規宣傳覆蓋1800余人次,評選“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等典型,引導樹立“四個與共”理念。經濟互嵌促共富,依托手工編織隊開展技能培訓,創新“線上+線下”就業模式,帶動群眾人均月增收近800元,實現“技能賦能”與“民族互助”雙向提升。
服務引領“融情”,打造“溫馨家”。以機制優化解民憂,提升服務實效。資源融合提效能,劃分9個網格,構建“1+3+N”網格隊伍,配備15名雙語管理員,服務效率提升30%。機制融合固根基,推行“4個1”網格制度排查隱患,建立“居民協商+銷號落實”機制,矛盾糾紛化解率超95%。服務融合暖民心,打造“紅石榴民情服務驛站”“紅馬夾幫幫團”,發放雙語服務卡片2000余張,提供便民服務1000余人次;建立“回頭看”機制,群眾滿意度超90%。信息融合快響應,構建“四級分類辦理”機制,問題辦理效率提升40%,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能力帶領“融力”,夯實“穩定基”。以“綜合治理、安全生產、矛盾化解”為核心,整合力量筑防線。強化綜合治理,聯合職能部門排查30次,矛盾糾紛發生率同比下降20%。抓實安全生產,聚焦防汛、消防等開展專項檢查20次,整改隱患80余處。創新矛盾化解,依托“書記接診室”踐行“楓橋經驗”,近年來調處矛盾糾紛173件,成功率100%,以“矛盾不上交、安全有保障”護航和諧。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