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曲
牛頭碑下的鄂陵湖
黃河甘德段
黃河在達日縣境內形成的辮狀水系
黃河女兒灣
黃河流經瑪沁縣拉加鎮
黃河在河南縣寧木特鎮形成大峽谷
黃河流經同德縣,形成一片農業谷地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2025年9月1日,本報“家住黃河源”融媒體專題報道組從西寧出發,一路向西,奔赴此行目的地——約古宗列盆地。歷時40天,我們用鏡頭記錄到,黃河究竟是怎樣從大地的懷抱中誕生,邁出她生命的第一步,又是如何茁壯成長,成為一條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約古宗列盆地,我們終于見到那一眼泉。它安靜得仿佛不屬于這個喧囂的世界,普通得如同高原牧民家灶臺上溫著的酥油茶壺,只是那么咕嘟咕嘟地、不知疲倦地冒著水泡。可就是這眼泉,是母親河初臨人世的第一聲“啼哭”。
源頭的水,清淺、溫順,在陽光下閃著碎銀般的光。卓瑪一家日復一日地守護著這片濕地,不讓牛羊過度啃食,不讓一絲污濁靠近。黃河,就在這樣的呵護下,開始了她漫長的“人生旅程”。
從約古宗列盆地出發,母親河像剛學步的娃娃,跌跌撞撞,匯集著沿途的雪水、雨滴和無數細流。這些水流,如同生命所需的營養,讓她慢慢壯實起來。她流進扎陵湖,像是進了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在這里沉淀、積累;再流入鄂陵湖,完成一次重要的“升學”。從鄂陵湖流出時,她才真正擁有了“黃河”這個響徹世界的名字。這時的她,像個有了學名的孩童,雖然依舊單薄,卻已有了明確的方向——奔流到海。
在青海境內近1700公里的行程中,黃河一路受到16個縣區的善待與保護,像極了一個孩子在良好的家風和鄉風中健康成長。她流過果洛草原時,展現出少女的明媚與柔和。在女兒灣,她放緩腳步,戀戀不舍。當地人說,這時的黃河,像一位即將遠嫁的姑娘,在這里最后一次回望故鄉的母親。她從這里,一步三回頭地,走進了甘肅瑪曲。
黃河流經貴德縣
黃河貫穿尖扎縣城
黃河流經化隆縣群科新區
黃河從循化縣“黃河彩籃”旁流過
黃河從民和禹王峽流出省境
可神奇的是,走出去沒多遠,她仿佛舍不下生養她的山山水水,又在瑪曲縣拐了一個“天下黃河第一彎”,回到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懷抱。這一去一回,是游子對故鄉最深切的眷戀。或許正是這份不舍與徘徊,讓她在此蓄積了力量,在寧木特鎮境內,揮灑出黃河上游的第一個大峽谷——寧木特大峽谷。這時的她,不再是那個溫婉羞澀的少女,而像一個初展抱負的青年,在群山之間怒吼著劈開一道壯美的深谷,水流變得湍急澎湃,仿佛體內有無窮的精力與勇氣要宣泄。
當她進入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土地,性情又為之一變。這里的土地開闊肥沃,她像一位步入盛年的母親,變得寬厚而仁慈。她用豐沛的水流,滋潤著兩岸的農田與村莊。人們在這里引水灌溉,發展漁業,她慷慨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靜默地看著炊煙升起,聽著漁歌唱晚。這時的黃河,懂得了付出與擔當。
黃河貴南縣龍羊峽庫區生態修復項目
黃河流經興海縣
黃河在共和縣境內的龍羊峽庫區
最后,她流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禹王峽。站在峽谷邊,能感覺到她已然成熟。她不再是那個需要被小心翼翼呵護的泉眼,也不是那個會撒嬌回望的少女。她波瀾不闊,卻深沉有力,帶著青海這片土地賦予她的所有品格——純凈的初心、不舍的眷戀、劈山開峽的勇氣和滋養大地的溫柔——準備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從一眼清泉到一條大河,黃河在青海的旅程,像極了一個少女的成長。她帶著源頭的純凈,在沿途的滋養與磨礪中,逐漸變得豐富、博大、堅韌。她從這里走出去,走向八個省區,走成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但她的根,她生命最初的密碼,都留在了青海。
這是一段生命的序曲,也是一首關于成長最樸素的日記。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