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緊扣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方向,順應新時代宣傳工作的發展趨勢,西寧市文化館立足自身職能優勢,從民族文化演出、文藝技能培訓、民間文化傳承、文藝作品創作到民族手工展覽、深化聯點幫扶,多方面齊發力,讓文化館成為凝聚民族情感、促進文化交融的重要陣地,成功獲評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為載體,西寧市文化館讓民族文化傳播更有溫度。連續兩年組織的西寧市優秀社火集中巡游,滿是本土風情,各族文化精彩碰撞,每年都能吸引1400余名演員登臺獻藝,帶來多個精品節目,13萬人次駐足圍觀。這不僅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更搭建起各族文化同臺綻放的生動平臺。依托百姓大舞臺與西寧山陜會館兩大場地,圍繞“夏季廣場演出季”、主題演出、傳統節日及重大節慶,館內持續開展民族特色群眾文化活動,生動展現各族群眾共同締造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歷程,講述各民族在鞏固邊疆、保衛祖國、守邊固邊中的突出貢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自豪感與榮譽感。每年40余場的演出,在全市范圍內營造出濃厚的民族團結氛圍,讓“各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深扎根在群眾心中。
深挖青海非遺中的民族特色,西寧市文化館讓本土文化魅力持續釋放。每年舉辦的傳統戲曲類非遺項目展演,讓一個個非遺傳承項目走進大眾視野;全民藝術普及(老年藝術學校)開設的民族舞等課程,讓老年朋友們在學習中領略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為了讓青海文化走出高原,館內組織業務骨干赴山西、寧夏等地開展交流演出,以“民歌”為紐帶,傳遞青海“花兒”的悠揚韻律;以“交流”為途徑,促進各族文化互鑒互賞,與各省區文化相映成趣,助力區域文化聯動,匯集文化共識,繪就出各族文化互融互通的“同心圓”。
作為西寧免費開放的重要窗口,西寧山陜會館搖身一變成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館”。館方聯手城中區精心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展覽”,通過歷史文物、圖片資料等實物,生動呈現河湟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軌跡,累計接待參觀群眾6426人次。每逢傳統節慶,這里還會開展新年鳴鐘祈福、新春納福送春聯、非遺手工剪紙、手工藝制作等民俗活動,讓山陜會館成為各族群眾感受民族團結歷史底蘊、弘揚團結精神的熱門場所。
探索“非遺+美育”的融合路徑,西寧市文化館用鮮活形式講好青海故事。10余場美育進校園活動中,曲藝團隊走進中小學,現場表演青海小調、西寧賢孝,用歌聲與說唱展現民族團結的溫情、青海的壯美風光與獨特風土人情;創新推出的非遺動漫作品,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拉近傳統曲藝與少兒的距離;少兒美育公益課堂開設民族舞、繪畫等課程,讓困難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民族文化的樂趣。這些課程將中國傳統智慧與少兒美育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課堂,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觸摸各族文化的獨特印記。
緊盯聯點幫扶村的實際需求,西寧市文化館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為切入點,將民族團結進步理念貫穿幫扶工作全過程。館內組織黨員干部定期深入聯點的湟中區上五莊鎮包勒村,結合該村多民族聚居的特點,開展政策宣講會、文藝匯演、技能培訓等活動。用大白話解讀黨的民族政策,以群眾喜愛的歌舞傳遞團結奮進的正能量,累計完成演出12場、培訓10個班次,覆蓋村民1000余人次,有效加深了村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