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兜底心不慌,賠付暖到心坎上。劉程錦 馬吉壽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深秋的祁連山,風里帶著點涼,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泉村伊克西熱家庭牧場里,滿是熱鬧勁兒。
11月11日,成群的祁連羊在草地上啃食著青黃相間的牧草,剛落地沒幾天的羔羊最顯眼——絨毛軟乎乎的,不時蹭著母羊的身子“咩咩”叫不停。牧場負責人仁青俄羅蹲在圍欄邊,搓了搓布滿老繭的雙手,指著羊群笑意盈盈地說:“今年牧場有400多只母羊,目前已經添了180只羔子,這個月底就能全生完。你看這小羊羔,個個壯實!”
這家省級示范性牧場如今的興旺景象,并非憑空而來。從品種改良到技術護航,從保險兜底到政策扶持,祁連縣以全方位的幫扶,為牧民鋪就了一條穩穩的致富路,讓祁連山腳下的牧歌,唱得愈發嘹亮。
“以前養羊就是‘靠天吃飯’,母羊一年就下一胎,羔羊還總因為凍著、病著活不下來。”仁青俄羅抱起一只肉乎乎的羔羊,手掌托著它圓滾滾的肚子,語氣里滿是感慨,“現在可不一樣了,縣里推廣的‘早期斷奶補飼’技術太管用了!小羊剛滿兩個月就能斷奶,喂的是專門配的草料,成活率比以前高了一大截,母羊也能早點恢復,接著下羔子,兩年就能下三胎,多的時候一窩還能下兩只呢!”
野牛溝鄉畜牧獸醫站站長馬超龍每天奔波于各個牧場,越野車輪胎印遍布草原的每一個角落。“針對當地白藏羊養殖的痛點,我們重點推行種公羊集中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統籌開展統一配種、統一產羔、統一出欄工作。”馬超龍指著牧場里的種公羊圈舍介紹,“我們會科學篩選優質種公羊集中養護,確保配種環節規范高效,讓母羊在同一周期內集中產羔,這樣后續的飼養管理、疫病防控都能統一推進,既提高了母羊繁殖率,羔羊成活率也從以前的84%漲到了現在的96%,牧民的收益自然就上去了。”
如今在祁連縣,無論是野牛溝鄉的規;翀,還是默勒鎮的散戶牧戶,提起這些養殖技術,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縣里把技術送到家門口,還派專人手把手教,咱跟著學、照著做,養羊就成了穩賺的買賣!”默勒鎮牧戶扎西笑著說,家里的羊存欄量從幾年前的幾十只,漲到了現在的兩百多只,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養羊最怕的就是天災人禍,而如今,祁連縣的牧民再也不用為這些事兒犯愁。“以前雪大的時候,看著牛羊凍得直哆嗦,心里就像揣了塊冰;牛羊生病了,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沒了,心疼得好幾宿睡不著覺。”大泉村牧戶張明月手里攥著剛收到的理賠單,指尖微微用力,“現在好了,政府給咱牧民的牛羊上保險,自己只掏15%的保費,剩下的都由政府補貼,花不了幾個錢,卻能買個踏實。”
張明月的話,道出了全縣牧民的心聲。在前不久的疫病防控期,他家有十幾只羊不幸染病死亡,他第一時間報了案,沒想到短短三天,4800多元的理賠款就打到了銀行卡上。“要是擱以前,這損失得讓我心疼好幾天!現在有保險兜底,晚上睡覺都能睡安穩了。”
人保財險祁連支公司野牛溝鄉“三農”服務站里,站長索力木加的辦公桌上攤著一摞厚厚的理賠單,每一張單子背后,都藏著一份暖心的保障。索力木加指著墻上的統計表說:“今年截至目前,全縣62萬只藏系羊、28萬頭牦牛均已參保,累計理賠4900多萬元。牧民養羊不容易,不管是疫病、自然災害,還是意外事故,只要報了案,我們都會第一時間上門核查,盡快把理賠款送到他們手里。”
去年冬天,祁連山區遭遇罕見大雪,八寶鎮牧戶王秀蘭家的20多只羊被凍傷,她急得直掉眼淚。報案后第三天,理賠款就到了賬,拿著錢,王秀蘭的眼眶紅了:“政府想得比咱還周到,這保險關鍵時刻能頂大用!”
從技術護航到保險兜底,祁連縣的政策紅利,滲透在養殖的每一個環節。成立藏羊產業研究院,專門研究如何讓祁連羊更適應高原氣候,長得更快、肉質更好;各鄉鎮的畜牧獸醫站組建技術服務小隊,不管是偏遠的牧場,還是海拔4000多米的牧區,只要牧民有需求,技術人員就會第一時間趕到;大力普及“兩年三胎”繁育技術和“五統一”養殖模式,牦牛人工授精技術覆蓋1000頭牦牛,母畜比例提高15%,祁連羊出欄周期由1.5周歲縮短至6個月,養殖效益大幅提升。
夕陽西下,霞光為祁連山鍍上一層金邊,草原上的羊群像撒在毯子上的珍珠,緩緩向羊圈移動。仁青俄羅站在牧場邊臉上滿是憧憬:“現在政策這么好,技術有人教,牛羊有保險,我打算明年再擴大養殖規模,爭取養到一千只羊,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