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上午8時,網約車司機老段駛過青海會議中心,車內廣播正播報著最新路況。他不知道,這些為他提供信息與陪伴的新聞,其背后的記錄者們,正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此。
與此同時,十幾米外,剛剛下車的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記者馬忠明快步走上青海會議中心的臺階。這位昨天剛在北京接受表彰的首屆“全國十佳新聞工作者”獲得者,今天將與同行一道,共同探討如何讓那些從基層跑出來的新聞,像老段車里的廣播一樣,成為連接千家的聲音與橋梁。
步入會議中心,一股莊重而熱烈的氣息撲面而來。
由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和青海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牢記使命 砥礪奮進”主題成果展前,早已聚滿了來自全省各地的新聞工作者代表。大家駐足凝望,輕聲交流。
是旗幟,也是方向;是典范,更是精品;是足跡,亦是榮光。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優秀新聞作品和新聞戰線榜樣事跡三大板塊,全方位展現近年來全省新聞戰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擔當與實踐。
“從江河源頭的生態守護到產業園區的創新突破,從牧區群眾的幸福變遷到文化傳承的生動圖景,高原記者始終錨定重大主題宣傳的時代坐標,以滿腔赤誠與精湛技藝躬身創作。”展板上這句話,生動詮釋著全省新聞工作者的突出業績和精神風貌。
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頻,在觀展者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今天現場參觀了主題展,讓我更加堅定了初心。”“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優秀選手”蔣瑩在展板前駐足良久,眼中光芒閃動,“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我將繼續立足崗位,在守正中堅定方向,在創新中開拓未來。以榜樣為鏡,講好青海故事,傳播好青海聲音。”
“你問我,憑什么站在這里?憑鞋底的泥,肩頭的霜,手里的筆……”
時針指向9時,青海小記者們唱響《記者之歌》。這不僅是開幕的序曲,更是一場生動的啟蒙——后輩用歌聲禮贊,前輩以業績作答。在莊重的儀式中,全省新聞工作者座談會正式啟幕。
剛從牧區采訪歸來的年輕記者來了,衣角仿佛還帶著曠野的風;深耕新聞行業的前輩來了,眉宇間沉淀著時代的鉛墨;致力于用鏡頭講述故事的自媒體工作者來了,設備上閃爍著求索的光;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的師生代表也來了,手中筆記本已攤開嶄新的一頁。
“下面,頒發榮譽證書和證章!”
話音落下,會場內響起熱烈的掌聲。首屆“全國十佳新聞工作者”獲得者、第35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代表、全國第十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優秀選手”,以及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的資深代表依次上臺,從頒獎領導手中接過屬于他們的榮譽。
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們的腳步永不停歇?
又是怎樣的故事,讓他們的筆端飽含深情?
李永輝、王麗一、金玲、董海安、李國昌、黃雅迪等6位代表先后發言,暢談感悟、分享體會。
他們之中,既有中國新聞獎的獲獎者,也有青海省優秀新聞作品的主創;既有堅守行業三十年的“老新聞”,也有來自高校新聞學院的“新面孔”,還有扎根一線的縣級融媒體中心負責人。身份各異,卻同為青海故事的書寫者。
話語權,在這一刻完成了交接。聚光燈下,他們從報道背后的名字,成為了娓娓道來的主角。
“復盤這篇作品,首先是‘身到’,做沉浸式走基層。身到的第一層意思是艱苦的、極致的環境,這從題材上更符合新春走基層的要求。第二層意思是要真正扎下去、沉進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青海總站記者李永輝這番從泥土中汲取力量的感悟尚在會場回蕩,一段由歲月沉淀而來的新聞情懷便從容接續。
“有幸作為30年新聞工作者代表發言,深感榮幸,同時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激動。回望三十載新聞生涯,激蕩在心中的,不僅是萬般感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榮光。”
青海日報社專刊副刊中心主任、高級記者王麗一關于“新聞的生命力永遠在基層”的肺腑之言,讓農民日報青海記者站記者孫海玲充滿感慨——只有邁開雙腳、沉下身子,才能捕捉最鮮活的細節,感受最真切的脈動,寫出有溫度、有深度、有力量的報道。
10時15分許,座談會落下帷幕。
與會者陸續走出會場,又情不自禁地在主題成果展前駐足。
當目光再次凝視展板上“在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的征途上,續寫青海新聞事業的璀璨華章”這句話,方才會場里的暢談、感悟與期許,仿佛都尋到了深沉的回響。此刻,這些腳踩泥土、心懷熱忱的青海新聞人,將從今日的“C位”再度出發,奔赴下一個新聞現場。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