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時值晚秋,站在西寧市北山大墩嶺的“西寧之眼”觀景臺眺望遠方,層林盡染、黃綠交織的秋色為群山披上斑斕的外衣。曾經“風吹石頭跑”的荒山禿嶺,如今已是“綠浪接云天”的生態福地。
西寧北山美麗園。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綠色“長征” 高原古城的生態涅槃
西寧,這座坐落于湟水谷地的高原古城,四面環山。然而,由于干旱少雨、生態脆弱,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兩座山依然是西寧人心中“窩”著的“黃土山溝”。一名老西寧人回憶說:“那時外地春暖花開,我們這里卻是‘風吹沙飛無鳥影’,閑暇時想找個樹蔭都難。”有人甚至編出順口溜來自我調侃,“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
改變始于1989年啟動的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這是一場注定充滿艱辛的“綠色長征”。面對干旱缺水、土壤貧瘠、自然條件差等嚴峻挑戰,一代代林業工作者開始了近乎愚公移山般的探索與努力。
“最難的就是運土上山。”一名曾參與北山綠化工程建設的林業工作者感慨。北山地形復雜,大型機械設施在許多區域無法施工。面對困難,建設者們沒有退縮,沒有機械,就用雙手破解運輸難題。他們用最樸素的方法,或肩扛人背,或借助樹干與繩索搭成簡易索道,硬是靠人力牽引,將綠化物資送上北山。
寒來暑往,挑戰層出不窮。夏季,為了避開烈日的炙烤,建設者們早早就起床工作;冬季,為了防止樹苗凍死,他們又要連夜為新栽的樹苗搭防風棚、蓋保溫膜。
30多年鍥而不舍,南北兩山上盡顯綠色。最新數據顯示,這項歷時36年的綠化工程,使南北山核心區森林覆蓋率從最初的7.2%提升至如今的79%。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然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林海。
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回饋給這座城市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態福祉。南北兩山形成的廣袤森林,使西寧市民人均森林面積從過去的不足8平方米大幅提高到如今的112平方米。它們如同一個龐大的“城市綠肺”和“氧氣制造室”,據測算,每公頃綠地每年可吸附滯留粉塵10.9噸,新增綠地一天的調溫效果相當于42萬臺6匹空調連續工作24小時。
生態的改善也引來了不少“歸客”。過去30多年里,西寧南北山共栽植各類苗木3473萬株,已有20多種鳥類安家,造林保存率達86%。林茂鳥歸,這些生靈成了檢驗這片土地生態環境最好的“晴雨表”。
北山上的露營基地。鄧建青 攝
點綠成金,山林守護者的轉型之路
這片青山的蛻變,離不開一代代林業工作者的堅守。而當生態家底日益厚實,一個新的課題擺在面前:如何讓這綠水青山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惠及于民?答案,就在北山那個名為“沙棗樹下”的露營基地里,寫在它的經營者——楊玉林的人生軌跡中。
午后,陽光為泛黃的樹葉鍍上一層金邊。在“沙棗樹下”露營基地,54歲的楊玉林剛巡視完山林,風塵仆仆卻神采奕奕。今年是他守護北山的第14個年頭,也是他身份發生轉變的一年——從一名純粹的林業管護員,成為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的實踐者。
30多年前,楊玉林的職業生涯就從楊溝灣綠化區開始,挖坑種樹、防火護林是家常便飯,“那些年吃住都在山上,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楊玉林回憶說。2011年,他來到北山,負責朝陽片區的林地管護,從此與這片山林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這些樹都是我們親手種下的,看著它們從樹苗長成如今的模樣,心里特別踏實。”漫步于秋意已深的林間,楊玉林如數家珍。最讓他自豪的是8棵從甘肅移栽的旱柳,“2015年移栽時直徑約20厘米,現在都長到60厘米了。”這8棵旱柳,如同8名忠誠的“守衛”,見證著北山的蛻變,也見證了他日日夜夜的堅守。
長年累月的守護,讓他對山林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每當巡山時,看到荒山披上郁郁蔥蔥的“綠裝”,他常常思考:這片傾注了無數人心血的山林,如何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讓更多人受益?
轉機在今年出現。憑借對山林的深入了解,楊玉林接到了新的任務——在管護好山林的同時,打造一個林間露營基地,讓市民共享生態建設成果。不久后,他打造的“沙棗樹下”露營基地便與大墩嶺景區同步開放。
“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生態環境好。”楊玉林指著四周說。他的露營基地很快展現出蓬勃生機,最忙碌的一天接待了500多名游客。與此同時,大墩嶺景區也成為市民休閑的熱門去處,“西寧之眼”觀景臺更是迅速成為網紅打卡點。
對于未來,楊玉林的規劃清晰而長遠:他種植的上萬棵山楂樹即將進入盛果期,一棵樹能結50多斤果子,這將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他還計劃推進藥材研學、籌備“認領一塊地”的耕種體驗,并推出林間火鍋等特色項目,讓游客獲得更豐富的生態體驗。
“西寧之眼”景觀。楊佳慶 攝
還綠于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路徑
個人的探索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引領。2025年3月,青海省林草部門啟動大墩嶺景區試點,標志著西寧南北山工程進入新階段:從大規模植樹造林轉向生態成果共享與價值轉化。短短兩個月后的5月2日,景區正式向市民開放,實現了從“綠起來”到“美起來”,再到“活起來”的跨越。
這一轉變的背后,是“還綠于民、生態惠民”的清晰理念。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擇在大墩嶺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核心是讓市民共享多年綠化成果。如今登上“西寧之眼”觀景臺,市民既能俯瞰西寧全景,又能在森林靜謐中放松身心,真正實現生態建設成果全民共享。
北山大墩嶺景區開放以來交出了亮眼成績單。截至10月底,“西寧之眼”在自媒體平臺點擊量突破912萬次,高居西寧市城市觀光人氣榜之首,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省級綠化成果示范點。
更值得關注的是,景區探索出了一條“景觀變現—反哺保護—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路徑。景區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適度開展生態研學、森林康養等活動,確保在發展過程中牢牢守住生態底線。這些活動不僅讓市民收獲大自然的饋贈,更通過生態溢價反哺森林保護,形成了“保護促進發展、發展強化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著眼未來,青海省已編制《西寧北山大墩嶺景區總體規劃(2025—2032年)》,以“西寧之眼·煙雨北山”為定位,計劃用8年時間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質量。隨著通信網絡、導覽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文化創意活動的陸續引入,這片傾注了36年心血的綠水青山,將在持續保護與適度開發中,實現持久的繁榮與發展。
記者手記
站在北山山頂,秋風吹拂,俯瞰著被斑斕秋色環抱的西寧城區,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令人感慨。從“尕布龍精神”的代代傳承,到技術創新的不斷突破,再到制度改革的勇于探索,西寧南北山的綠化成果,是青海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堅決扛起維護生態安全責任的生動體現。
南北兩山的轉變證明,即便是生態脆弱地區,只要心懷信念、科學施策、接續奮斗,也能書寫出綠色發展的輝煌篇章。當晨光再次灑向北山,楊玉林和無數像他一樣的林業工作者,又將開啟新一天的耕耘。他們的奮斗,不僅守護著腳下的綠色家園,更在青藏高原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描繪出值得期待的未來。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