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分裝洋姜。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轟隆隆、轟隆隆……”11月4日下午,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火東村種植基地里,一臺收割機在田間緩緩前行,機械的轟鳴打破了田野的寧靜。
藏在松軟泥土里的洋姜被逐個翻出,二十余名村民戴著手套,提著麻袋,在田間彎腰撿拾洋姜。“這幾天我們天天挖洋姜,一天能賺120元。在家門口能掙到錢,挺好的。”說話間,村民手里的麻袋已裝了大半。
田埂的另一側,一陣熱鬧的吆喝聲吸引了眾人目光。只見一張簡易木桌旁,主播汪海燕正架著手機直播,身后村民忙碌的身影成了最鮮活的背景板。
“歡迎直播間的家人們!我們現在就在火東村的洋姜種植基地,這可是高海拔無污染的洋姜,現挖現賣,新鮮得很!”汪海燕拿起桌上一塊帶著泥土的洋姜,對著鏡頭展示,“洋姜能用醋泡著吃、能炒肉,還能做咸菜,做法很多。今天給大家帶來3個規格的洋姜:1.5公斤15元、2.5公斤18元、4.5公斤26元,全部包郵,買4.5公斤還送一盒用洋姜提煉的菌粉(水溶性膳食纖維),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直播間里,網友的留言不斷。不遠處,幾名工人和村兩委工作人員正合力將裝滿洋姜的麻袋搬上拖拉機,一車車新鮮洋姜被運往基地不遠處的廠房。廠房門口,工作人員有的戴著手套剝去洋姜表面的泥土和多余的莖須,有的在稱重裝袋,有的將打包好的洋姜整齊地放進紙箱。
“這些都是直播間里網友下的訂單。”火東村黨支部書記鮑潭春笑著說,“這種‘互聯網+農業’的新模式,正是村里踐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求的具體嘗試。我們從11月1日開始直播帶貨,每天下午開始播到晚上,昨天賣了40多單,還有個浙江的網友一次性買了81公斤洋姜。”
說起洋姜,鮑潭春打開了話匣子。2019年,火東村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了300余畝大黃產業,還推出“家庭農場”土雞認養項目,帶動村民增收的同時,也讓村集體經濟有了起色。但大黃三年一收,周期長,這讓村兩委人員心里犯嘀咕:“周期太長,要是產量不及預期,人工成本又高,風險不小。”
為彌補大黃產業短板,村里多次開展調研討論。鮑潭春的一段童年回憶給了大家啟發:“小時候我家菜地里種過洋姜,用醋泡著吃特別香。它耐旱耐貧瘠,像土豆一樣好種,產量穩定還能當年收獲,種洋姜我們心里有底。”后來,在西寧市林業和草原局專業人員的牽線下,村里聯系到一家洋姜加工企業,簽訂了收購協議。
“現在這家加工企業還幫我們做公益助農直播,讓全國網友都知道青海也能種出好洋姜。賣不完的洋姜,企業會全部收購并深加工,提煉成菌粉(水溶性膳食纖維)。這些產品兼具食用、藥用和生態價值,市場需求量大,前景很不錯。”鮑潭春說。
目前,火東村已收獲近20畝洋姜,每畝產量約1噸,剩下的30畝也會在這幾天采收完畢。“今年我們先試試水,看銷售情況咋樣。要是好,明年就擴大洋姜種植面積。”鮑潭春說。
鮑潭春說,火東村將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在做強洋姜、大黃等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打造集鄉村休閑、田園觀光、生態康養于一體的農旅融合村落,讓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村民收入穩步增長。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