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力推動“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立足高寒沙區氣候寒冷、冬季漫長、返青季節短的挑戰,青海以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環青海湖流域為三大核心基點,創新構建起2500公里“點-線-面”復合防護體系,成功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變化。本報今起推出青海全力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系列報道,立體式呈現青海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取得的成果、積累的經驗,全景式展現高寒沙區防護體系的構建實效。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從河湟谷地到青海湖流域,從共和盆地到柴達木盆地,“綠進沙退”成為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生動注腳。從漫漫黃沙的不毛之地到綠野盈洲的生機之地,“三北”工程成果正轉化為民生福祉、發展財富,生態保護實現從量到質的階梯式躍進。
青海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第四大沙區和“三北”工程重點省區。自1978年啟動“三北”工程以來,青海相繼完成五期建設任務。當前,正值“三北”六期工程建設期,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青海以決戰決勝的姿態,堅決打好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
綠進沙退。宋明慧 攝
全面沖刺 年度治沙任務
每年秋季,是青海推進防沙治沙的關鍵節點,在流動沙丘上鋪設草方格或枝條沙障,為來年綠化搶抓進度。9月25日,2025年青海省“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秋季會戰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和格爾木市、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同步啟動。
在青海,海西州境內的沙化面積廣、治理難度大,承擔著全省80%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務,是全省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主戰場。2025年,海西州治理任務涉及全州7個地區15個重點項目。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農林生態分公司的中標區域在都蘭縣香日德河流域。現場,工人們鋪設壓置的草方格整齊排列,先期固定了沙丘的流動。企業負責人說,作為參與青海“三北”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的首家央企,進場30余名管理人員和600余名勞務人員、40余臺(套)施工機械,奮斗在戰沙一線。
近年來,“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的效果、效益顯而易見,沙漠變“綠洲”從理想照進現實,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艱苦卓絕寫就在青海大地的綠色答卷。
省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馬建平介紹,針對“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利用季節優勢壓茬推進任務進度,以治理手段創新為突破點,按照“點、線、面”相結合,“鎖邊、固源、鞏固”同發力的治理路徑,實施“2+1+12+N”防治策略,在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推進防沙治沙重點任務,2025年的任務正在全面沖刺。
何為“2+1+12+N”防治策略?依據地理環境特點,劃分柴達木盆地沙漠邊緣阻擊區、共和盆地沙地殲滅攻堅區2個核心區域,分別開展全面阻擊和集中攻堅;劃分青海湖流域沙地為協同推進區,開展綜合治理;對德令哈、格爾木、環湖東路等12個沙患蔓延重點防范區進行重點阻擊,對“三北”工程其他區域,統籌加強沙化退化草原治理、退化林分修復等措施,著力為“中華水塔”裝上綠色“濾芯”。
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加強統籌協調,突出重點治理,2023年以來,青海累計落實“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中央投資54.95億元,實施國家重點項目65個,其中完成“三北”六期建設任務3118萬畝(1畝≈0.0667公頃),保持了國家要求的序時進度。
壓制草方格。姚占山 攝
沙化逆轉 瀚海披上“綠甲”
小時候,索南加見過太多黃沙漫天的場景。他家住在海南州貴南縣森多鎮卡加村,緊鄰沙漠邊緣。從記事起,每年都會在黃沙頭開展防沙治沙,從政府投入到群眾積極參與,黃色沙頭變成綠色之地。讀完高三那年,索南加還參與種草籽,如今他已成為貴南縣黃沙頭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
用麥草、稻草作為材料,在流動沙丘上設置半隱蔽式草方格沙障,并及時種植固沙植物。采用楊樹、烏柳插桿,應用“楊樹深栽”“水鉆造林”等技術措施,結合高壓水槍注水鉆孔,將插桿插入地下部分約60厘米,地上部分約20厘米,同時注入約10千克定根水,保障苗木成活率。從共和盆地到青海湖流域、柴達木盆地,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久久為功,讓“瀚海”披上“綠甲”。
立足“國家與地方、長期與短期、全省與市州”三類規劃銜接要求,青海重點推進湟水河流域甘青聯防聯治、青海湖環湖防沙治沙、黃河干流沿岸治理等重大項目。同時,謀劃布局一批提質、興業、利民的“三北”項目,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三北”工程示范樣板。
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攻堅,青海探索形成了高位推動、跨省聯防、資金保障等創新做法,率先出臺省級財政支持政策,建立“8∶2”省市資金分擔機制,建立跨省聯防聯治機制,與新疆、甘肅簽訂阿爾金山、祁連山生態共治協議,推動蘭西城市群生態廊道建設,并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作研發高原固沙技術,創新“訂單育苗”模式,建立30個鄉土樹種繁育基地,稻草方格固沙效率提升40%,沙區植被蓋度達32%。
時至今日,全省沙化荒漠化面積實現“雙縮減”,柴達木盆地、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面積總體減少,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地區沙化程度持續逆轉,總體上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從擴展至縮減的跨越式轉變。
沙化趨勢有效逆轉,綠量實現有效增加,全省“三北”區域內的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2.47%提高到目前的6.3%、林地總面積達到1102.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由1977年的1547.1立方米增加到3057萬立方米。
治理區域內植樹。姚占山 攝
硬核治沙 以技術突破瓶頸
從曾經風沙肆虐到如今綠意盈盈,沙珠玉是青海防沙治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海南州共和縣沙珠玉鄉,治沙還林是人與自然的對峙、與歲月的較量。現任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副站長的趙雪彬就是第三代治沙人。
從爺爺到父親再到他,一家三代在沙珠玉治沙的故事廣為流傳。趙雪彬說:“第一代治沙人最苦,都是人背肩扛種樹固沙,為農田穩產筑起‘林網’,第二代治沙人則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豐富樹種的同時通過麥草沙障固沙,再到第三代甚至后來,技術實現了突破,效率也同步提高,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當我們從沙珠玉鄉經過,茂密的樹障阻止著沙漠化土地的前移,作為青海較早開展防沙治沙的區域,通過不斷嘗試突破了一些技術瓶頸。海南州青藏高原沙生植物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便落地于此,這是我國第一個高寒荒漠區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在沙生植物育苗、擴繁、技術攻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技術人員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智能集成溫室內建成24個苗床,利用成熟的育苗技術,采取扦插育苗和容器播種育苗方式開展沙生植物良種選育工作,繁育沙生植物超過20萬株。同時還建成種質資源收集區、種質資源擴繁圃、采條基地和采種基地。
近年來,技術團隊以科技支撐為引領,聚焦耐旱種苗培育、沙化土地修復、智慧林草監測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充分發揮種質資源庫作用,青海在沙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收集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今年,我省組建技術團隊赴寧夏、陜西、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開展沙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收集工作,共收集沙生植物135種214份,植物標本27份,土樣2份,收集的種類和數量創歷次專項調查之最,擴充了我省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的容量,提升了物種多樣性。
此外,以科技手段提高工程建設效率,工程推進過程中推廣無人機飛播、生物結皮固沙等先進技術應用,并加大治沙技術人才培養力度,持續突破耐旱、耐寒、耐鹽堿優良樹種和草種的選育瓶頸。
戰天斗地、防沙治沙,青海大地上的綠色故事不斷延續。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