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秋風吹拂72萬平方公里青海大地,晨曦中疾馳的警燈劃破靜謐,校園閘機“滴”聲里孩童揚起純真笑臉,鄉音絮語間鄰里糾紛悄然化解。從城市街頭流動的藏藍身影到草原深處堅守的平安崗哨,從社區樓棟里穿梭的“紅袖標”到村莊院壩中忙碌的黨員先鋒隊,一個個鮮活場景串聯起平安青海的生動圖景,讓浸潤在這片土地上的平安基因,在城鄉煙火氣中愈發濃郁,在高原清風里愈發鮮明。
“十四五”以來,青海始終把平安建設、法治建設作為穩疆固藏和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基礎性、兜底性工程,深耕基層治理沃土,激活科技賦能引擎,筑牢法治保障根基。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12年穩步上升;人民群眾對掃黑除惡工作滿意度連續6年高位提升;平安與法治已成為高原大地最溫暖的底色、最堅實的保障。
民警為群眾宣傳防范電信詐騙知識。省公安廳供圖
公共安全筑屏障
和諧態勢持續鞏固
“放學高峰期,請各位家長、同學們注意安全,保持良好秩序,有序離校。”10月20日中午,海東市樂都區公安局無人機飛手王龍久用警用無人機喊話功能,提醒正在放學的學生及接送孩子的家長。警用無人機與地面“護學崗”警力互動、緊密配合,成功構建“空地一體”護校安園立體防控新模式,實現了巡邏維度立體提升,有效彌補了地面巡邏警力視野盲區,進一步筑牢平安校園防線。
智慧安防讓居民生活更安心。西寧市城西區率先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在23個老舊小區安裝智能門禁、人臉識別、車輛管理系統,實現陌生人預警、消防隱患自動報警等功能。西寧市城西區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居民侯女士說:“以前晚上回家要摸黑找鑰匙,現在刷臉就能進門,小區里的攝像頭24小時亮著,感覺特別安全。”
“十四五”以來,青海始終把維護公共安全作為平安建設的核心任務,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治安問題,統籌推進掃黑除惡、重點領域整治、風險隱患排查,全省公共安全形勢呈現“發案少、秩序好、群眾滿意”的良好態勢,為各族群眾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從數據變化看,違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青海公安機關持續深化“昆侖”“云劍”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盜竊、詐騙、尋釁滋事等多發性犯罪,五年來,青海現行命案全部偵破,全省傳統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八類案件”同比分別下降30.3%、3.4%、34.5%。
重點領域安全整治成效顯著。青海聚焦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關鍵領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隱患清零行動”,通過全覆蓋排查、閉環式整改,精準防范化解安全風險,全力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推進“兩站兩員”建設,在農牧區設置勸導站1800余個,配備勸導員4600余名,2024年全省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7.72%和0.22%,未發生重大及以上道路交通事故。
特殊群體服務管理更具溫度。青海加強對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群體的幫扶管控,建立“一人一檔”動態管理機制,聯合民政、人社等部門提供就業培訓、生活救助等。同時,深化“平安校園”建設,全面建立“一校一警”聯系機制,在校園內設置“警察叔叔信箱”,廣泛征集師生家長意見建議及線索,依托“開學第一課”深入開展法治宣傳、安全教育和防護技能培訓,結合真實案例講解防欺凌、防溺水等知識,切實守護未成年人安全。
基層矛盾調解現場。省委政法委供圖
基層共治筑根基
矛盾化解在源頭
秋日的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白崖村,坡改梯耕地里麥浪翻滾。誰能想到,春耕時這里還因耕地分配問題引發矛盾。“網格群里剛有村民發聲,我們的聯合小組就到了現場。”該鄉綜治中心干部指著手機里的網格化管理平臺介紹。由鄉、村黨員干部牽頭的網格小組第一時間聯動水利站、司法所介入,水利局制定科學分配方案,司法所同步開展調解,3小時內就平息了爭議。這種“黨員帶頭+專業協同”的網格模式,在朔北藏族鄉已成為常態。
“真沒想到這么快就拿到了工資,感謝綜治中心工作人員的熱情相助!”7月中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綜治中心成功調解一起涉及60余名裝修工人、金額達81萬元的欠薪糾紛。該中心在受理登記后,立即啟動聯動機制,組織勞動仲裁部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召集工人代表與建設公司負責人,在綜治中心勞動仲裁調解室開展現場調解。經調解員專業引導與雙方充分溝通,最終達成和解協議。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平安建設的根基在群眾。“十四五”以來,青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網格化管理為支點,以多元共治為杠桿,構建起覆蓋城鄉牧區的矛盾化解和安全防控體系,讓治理效能滲透到“神經末梢”。
在城市社區,“紅袖標”成為守護安寧的流動風景。西寧市城西區興海路街道組建“紅袖標”宣講隊,向居民宣傳消防安全、反詐防騙等知識;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的大街小巷上,臂戴紅袖標“宗日義警”穿梭在治安維穩一線……近年來,青海各地社區以平安建設為抓手,廣泛動員黨員、退休干部、熱心居民加入“紅袖標”志愿隊伍,通過“線上招募+線下動員”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在農牧區,“微網格”撬動了“大治理”。海南州貴德縣劃分586個“微網格”,每個網格精準覆蓋10-15戶牧民,通過建立“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形成基層治理合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科學劃分94個網格,創新構建“六員一體”治理模式,實現“一格多能、一員多崗”……近年來,青海以“精準化、精細化”為目標,通過“微網格”建設,將治理觸角從鄉鎮、村延伸至草原深處、牧民定居點,徹底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規范化平臺建設讓矛盾化解有了“主陣地”。“十四五”期間,青海實現市縣鄉三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縣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全覆蓋,45個縣(市、區)、405個鄉鎮(街道)全部實體化運行,推動信訪、司法、民政等多部門入駐,實現群眾訴求“只進一扇門、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普法教育進校園。省委政法委供圖
法治護航促發展
公平正義可感可及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也是群眾權益的根本保障。“十四五”以來,青海從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全鏈條發力,不斷提升法治青海建設質效,讓公平正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立法精準發力,回應發展需求。聚焦“產業四地”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加強急用先行法規規章供給,有序推進完成立法項目25部。健全立法工作機制,確定首批25個省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與西藏開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區域協同立法合作,探索以“小切口”立法方式解決群眾“大訴求”,行政立法質量和效率持續提升。堅持立改廢并舉,及時清理與上位法、相關政策不一致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和省政府規章28部,切實保障法制統一。
“以前辦業務要跑多個部門,現在一個窗口就能搞定,執法也更規范透明了。”西寧市民李楠的感受,正是青海執法規范化建設的生動縮影。青海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局隊合一”體制,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常態化開展案卷評查,讓執法權在陽光下運行。在行政復議領域,通過設立線下窗口、開通線上平臺等方式拓寬申請渠道,讓復議服務觸手可及。
“感謝法律援助,幫我討回了公道!”海東市務工人員陳某在法律援助律師的幫助下,成功挽回工傷損失18.13萬元。這背后,是青海不斷優化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5100多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室)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婦女、軍人軍屬等特殊群體的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普法宣傳就像春風化雨,讓法律知識走進千家萬戶。”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法治宣傳隊用藏漢雙語開展宣講的場景隨處可見。青海深入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創新推出“三清單一計劃”普法模式,梳理94項節點普法活動、63項聯動普法事項,開展12個“一月一主題”普法活動,讓普法工作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守護平安,有你有我;平安青海,共建共享。站在新的起點,青海將繼續以人民為中心,深化平安建設、法治建設,讓高原大地的平安底色更濃厚,法治光芒更明亮,為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保駕護航。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