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飯,聚起老人間的情誼。
民族團結的政策大家一起學。蘇烽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每天十一時三十分,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里溝鎮西莊村的幸福互助養老院里,準時飯菜飄香。20多位老人坐在長廊下閑話家常,等候開飯。秋日的暖陽中,80歲的馬老漢拄著拐杖緩步走進院子。一旁,幾位回族老人正與漢族老伙計對弈,談笑風生。
“吃飯啦!”隨著工作人員一聲招呼,老人們說笑著步入餐廳。桌上,葷素搭配、熱氣騰騰的飯菜已準備就緒。
“在這里吃飯,比一個人在家強多了!”馬老漢一邊盛湯一邊說:“以前兒女不在身邊,吃飯總是湊合。現在頓頓有熱菜熱飯,還有人說說話。”
西莊村緊鄰烏蘭縣城,1637位村民中,回族和漢族占80%,還有藏族、土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多民族群眾共同生活。2024年,村里開辦幸福互助養老院,為這個多民族村莊增添了更多活力。
“我們村70歲以上的老人有89位,不少是‘空巢老人’,吃飯是個難題。”西莊村黨支部書記馬曉平介紹。2024年10月11日,歷經數月建設的養老院正式運營,專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
養老院堅持“當天做、當天吃”,確保食材新鮮。現在,幸福互助養老院的服務范圍不僅限于本村老人,還吸納了城中、城東社區的部分老人前來就餐。
“吃著放心,聚在一起也開心。”一位正在用餐的漢族老人說。
村集體每年劃撥資金,并積極吸納社會捐款,保障了養老院的持續運營。“這更像是村里團結友愛精神的傳承。”馬曉平說:“過去大家吃大鍋飯、搞建設;現在老人們聚在養老院,其樂融融。”
一桌飯菜,聚起的不僅是老人間的情誼,更是整個村莊的向心力。
西莊村的幸福和諧并非偶然。這里鄰里糾紛雖難免,但解決方式很高效。
村民馬福軍和馬連吉兩家曾因排水問題產生矛盾。“澆地的水排出來,把路都淹了。”馬曉平回憶。村委會第一時間入戶,組織雙方協商,最終商定將水排入管網,大家互相諒解,避免矛盾激化。
如今村民住進樓房,瑣事增多,但許多矛盾在“家門口”就能化解。馬曉平說:“我們將心比心,倡導好風氣,不影響他人生活。”
而今的西莊村,各民族互幫互助已成家常。
村民馬明亮與對門的漢族鄰居實寶川早年住平房時就是好友,逢年過節互相串門,有事互相幫忙。現在雖分住不同樓房,但情誼依舊。馬明亮說:“我們兩家到現在,節假日、端午節有時候還是在一起過的。”
“剛開始各有各的理,我們就引導他們改變想法。”馬曉平說:“把民族政策講透,讓大家從理解到認可。”
村里還設立了紅白理事會,推動移風易俗,并申請殯葬服務站,免費為村里的漢族群眾提供場地。馬曉平說:“漢、回族雖然民族不同,但互相尊重友愛。”
在西莊村,鄰里糾紛首先會想到找村委會。這種信任,源于村干部日積月累的公平公正。
2017年11月20日,馬曉平當選為西莊村黨支部書記。“要讓各民族緊緊相擁。”馬曉平說這話時,眼里閃著光。作為回族干部,他嘴邊總是掛著這句話:“要考慮到其他民族,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村民。”
村委會的藏族干事靳玉林剛處理完當天的事,聽著馬曉平的話不禁點頭。聊起現在村里的團結勁兒,他說:“我們西莊的老話怎么說的?一起扛過鋤,就是一家人。所以你現在看,為啥不管回族漢族藏族,開口閉口都是‘我們西莊村怎么了’?根兒就在這兒。”
這種“我們”的認同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西莊村最堅實的基石。去年村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目前,村里已爭取五個民生項目,包括管網改造、2300萬元的冷鏈一體項目和930萬元的建材市場投資,更讓這個城邊村看到了無限可能。
“咱們村靠近縣城,這就是最大的優勢。”馬曉平站在新建的蔬菜大棚前,給村民算著一筆明白賬。這500萬元的大棚項目,不僅讓村集體增收,更重要的是讓10位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有穩定工作。
夕陽西下,馬曉平望著炊煙裊裊的村莊,語氣里滿是篤定:“只要大家心齊,日子會越過越好。”他盤算著下一步要申請的“兒童之家”,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芽,讓老人和孩子的笑臉,共同裝點西莊村的每一天。
傍晚,幸福互助養老院的方向又傳來熟悉的招呼聲:“開飯啦!”這聲呼喚穿過暮色,掠過新修的綠道,輕輕落在每位村民的心上。
老人們相攜著走向餐廳,不同民族的家長一邊招呼孩子,一邊約著晚上串門。在這片溫暖祥和的余暉里,一桌飯暖了胃,一個家安了心,一條心圓了夢,這就是西莊村正在發生的,關于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