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以前與鄰居交流少,碰面也就是點點頭,現在參加社區活動熟絡得很,社區就像我們共同的家園!”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礦山社區居民馬大爺提起社區的“石榴籽家園”建設,臉上滿是笑意。
如今在礦山社區,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中越走越近,一幅民族團結的和諧圖景正徐徐展開。“這‘石榴籽家園’是真把大家的心串到一塊兒了!”馬大爺站在社區“紅石榴驛廊”旁,看著各族鄰居圍坐在一起嘮家常,笑著感慨道。
據了解,礦山社區現有4146戶10350人,漢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個民族的居民在這里聚居。近年來,社區把“石榴籽家園”建設當成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總抓手”,從宣傳、服務、活動等多端發力,一心要讓各族居民“抱得更緊、走得更近”。
“咱建‘石榴籽家園’,核心就是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社區黨總支書記李云香說,“這里不僅是為各族群眾搭建的生活、學習、娛樂綜合平臺,更是我們推動‘楓橋經驗’落地的前沿陣地——把辦公桌搬進小區,讓居民下樓就能說事辦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基層治理的凝聚力自然就強了,各族群眾住得安心暖心,就是我們落實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根本目標。”
為了讓這股“暖心勁兒”轉化為民族團結的堅實動能,社區民族團結專干尚凌軍和同事們從思想引領與服務實效雙管齊下。宣傳上,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民族團結進步小故事,鄰里互助群里常態化推送“紅石榴”宣講團的政策解讀與典型事跡,社區黨支部書記還常組織各族居民圍坐“懇談會”,講好各民族互幫互助的“老故事”。服務上,社區聯動在職黨員、退休干部組建志愿服務隊,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到細處:誰家有矛盾了主動上門調解,老人有健康需求了及時組織義診,居民隨口提的“微心愿”都記在“民情臺賬”上逐項落實,用實打實的服務筑牢民族團結的群眾基礎。
更讓居民惦記的是社區的文化活動。逢年過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里總少不了熱鬧:端午時各族婦女圍坐包香包,漢族阿姨教藏族姐妹纏絲線,中秋時組織各族群眾秀廚藝·品美食,紅色故事會也開起來,老黨員講革命年代各民族并肩作戰的事,孩子們聽得眼睛發亮。社區還特意建了“紅石榴驛站”,搞起“六微”活動:“微喇叭”在樓道里播政策,“微服務”給快遞小哥遞杯熱水,“微議事”讓居民湊著商量小區的事,小小的驛站成了大家常來常往的“暖心角”。
“我以前就想著能幫幫鄰居,沒想到做志愿者這些日子,認識了好多不同民族的朋友。”志愿者范紅梅每次參加完活動都挺感慨,“上次幫馬嬸家搬東西,她非要留我吃手抓肉,現在路過她家鋪子,總是給我塞塊剛烤的馕——這就是民族團結吧。”
如今在礦山社區,各族居民的交往早成了日常,社區廣場上,孩子們不管民族,追著跑著就成了玩伴。李云香看著這光景,心里更篤定了:“只要接著把‘石榴籽家園’往實里建,讓大家住得舒心、處得貼心,這民族團結的花兒啊,肯定能在社區開得更旺。”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