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秋風把金黃灑落在青海大地時,從柴達木盆地到共和盆地,開啟了一場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會戰”,江源大地再一次迎來新“綠”之旅。
9月26日,由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辦的2025年青海省“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秋季會戰,在都蘭縣察汗烏蘇鎮西建村啟動,同步在格爾木市、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設分會場,形成“一主二分”會戰格局。
青海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第四大沙區和“三北”工程重點省區。“三北”工程自1978年啟動以來,青海已相繼完成五期建設任務。目前,正值“三北”六期工程建設期,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以生態為重的青海,又一次以決戰決勝的姿態,全面推進各項任務,堅決打好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
治沙機械展示。
“針對‘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開展的秋季會戰,是利用季節優勢壓茬推進任務進度。我們按照‘2+1+12+N’防治策略,在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推進防沙治沙重點任務,2024年任務已全面完成,2025年任務正處在全面沖刺階段。”省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馬建平表示,秋季會戰時間緊、任務重,接下來將緊盯任務進度和項目質量兩個關鍵環節,同時抓好后期管護和保障工作,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支撐作用,推進“三北”工程在青海取得實效。
作為省屬國有企業,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全鏈協同、規模攻堅、科技賦能”模式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向前介紹,針對都蘭縣沙化土地分散、治理難度大等特點,企業組建了由高原生態修復、道路綠化、智能監測等領域專業人員組成的“治沙聯合體”,將原本零散的治沙工程升級為系統性工程,形成“機械打基礎+人工覆草”的協作模式,計劃按照既定時間節點高質量完成21萬畝(1畝≈0.0667公頃)固沙任務。
同樣作為參與青海“三北”工程建設的央企,中鐵二十三局集團農林生態分公司的項目中標實施區域位于香日德河流域。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翟森告訴記者,項目自9月進場后,已完成管理機構組建、現場勘查等前期工作;目前30余名管理人員和600余名勞務人員已進場,40余臺(套)施工機械和所需各項物資均已到位。“我們將圍繞‘保進度、保質量、保安全’的核心目標,強化每日‘計劃、跟蹤、糾偏’機制,動態優化施工組織,全面完成稻草方格沙障設置和阻沙網鋪設的年內建設任務,努力把本項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翟森表示。
今年青海將聯農帶農作為重要導向,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模式,積極引導中標企業與村集體、農戶開展勞務合作,促進群眾就近增收。在各施工區域內,當地農牧民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鋪設草桿、壓置草方格,一塊塊整齊劃一的沙障固定了流動沙丘,大家用實際行動匯聚起修復生態、守護家園的合力。
治沙無人機展示。本報記者 宋明慧 攝
另一邊,草品及沙產品、治沙機械、無人機等展品,直觀展示著一代又一代治沙技術的更迭變化。從共和盆地的沙珠玉、黃沙頭,到青海湖流域的克土沙區,再到柴達木盆地,青海的治沙工作從早年肩背人扛的傳統模式,到后來的鄉土樹種培育,從一項項技術攻關到充分應用現代化手段,在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實現了從“人進沙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各類鄉土草種、各種作業機械前,觀摩人群絡繹不絕。省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金東哲介紹:“針對都蘭縣等‘三北’工程重點區域,我們建立了高效的草種保供保障機制,動態保持充足的種子儲備,尤其確保適合都蘭等地自然條件的‘同德短芒披堿草’等主力品種的庫存儲備。在技術方面,我們更加注重提供‘種子+’系統解決方案,根據沙化退化程度,搭配不同的草種組合和播種技術,確保治理一片、見效一片。”
在秋季會戰啟動的前一天,省林業和草原局與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三北”工程建設正通過政企協同、科技創新的方式,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蒙草集團清草公司總經理郭建梅現場展示并介紹了能實現精準播種、逆境生根的種子繩,她說:“鄉土植物是我們自主研發體系的核心,未來針對青海的鄉土植物,我們將通過建立自主修復體系,為青海生態修復、‘三北’工程建設貢獻知識、技術與產品。”
“2025年‘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秋季會戰正式啟動!”青海聞令而動,一場綠色“會戰”就此展開。
(來源:青海日報)